8月8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新闻发布会。省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应柏平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问:《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决定》强调了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我想请问省建设厅应厅长,我们省这几年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贯彻《决定》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答: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 2017年底我省全面启动了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面决胜”的总体目标。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基本构建了城乡统筹、全程分类、社会协同、制度保障的工作体系,取得了以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为标志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注重建章立制,出台了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系列制度规范,统一了全省的分类标准,规范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各环节的操作流程。 二是坚持示范引领,逐步扩大分类覆盖范围,并探索推行“定时定点”等行之有效的分类模式,源头减量效果初步显现,垃圾总量高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加快垃圾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处理能力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全省已建成处理设施138座,总日处理能力9.75万吨,实际日处理量约7万吨,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垃圾处理需要,并彻底告别了“填埋时代”。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了垃圾分类进机关、进学校等“八进”活动,居民的认知度、参与率都有了显著提升,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久久为功,加强科学管理,开启新一轮提质增效“垃圾革命”。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提质”。将垃圾分类纳入现代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健全责任传导机制,落实责任区管理责任,发动志愿者、聘用专职人员等参与桶边督导,不断提升分类质量。 二是“扩面”。普遍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模式,加强示范创建,力争到2025年底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定时定点”投放清运实现全覆盖,到2027年底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创建率达到70%以上,有力推动点上的盆景变成面上的风景。 三是“赋能”。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迭代升级垃圾分类信息化监管应用场景,提高投放端、运输端、处置端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水平。 四是“增效”。加快易腐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中转站改造提升,配齐分类运输车辆,不断提升收运和处置效能。 五是“强基”。进入“焚烧时代”以后,对原有的填埋场实施“一场一策”综合治理,力争到2025年底填埋场生态修复任务基本完成,让昔日“大包袱”蝶变为生态“新绿洲”。 垃圾治理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生态文明,事关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我们将以锲而不舍的韧劲打好垃圾治理持久战,真正把垃圾分类这件“关键民生小事”做好、做实、做到位。(省分类办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